封面新闻记者 罗石芊
“大学生回来养猪,书都白读了!”
“在彝族漆器技艺传承里,‘传男不传女’是铁律。”
“我们科室没有女同志的哟,来了就得当汉子使,你要想清楚咯!”
“爸妈觉得好不容易读完大学,结果跑去大凉山养蜜蜂,一开始是坚决不同意的。”
“拆掉村里的老房子做民宿时,大家都觉得我疯了。”
发布会现场,5名大凉山青年讲出了自己的人生故事
5月8日,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大石板古村里,举行了一场“五彩凉山新发布·时代新青年”专场发布会。在蓝花楹和三角梅交织盛开的初夏,5名来自大凉山的青年,讲出了自己“不走寻常路”的人生故事。
从放弃稳定工作回村养猪带领全村人致富,到打破性别偏见、成为家族第一位漆器技艺女传承人,从开民宿并成为当地民宿行业“摆渡人”,到为爱奔赴千里从养蜂小白到打造自己的“蜂蜜王国”,以及主动请缨奔赴艰苦一线的交通“女汉子”。质疑、委屈、“铁律”,并没有阻拦这群年轻人前进的脚步。看似“离经叛道”的背后,是新时代的凉山青年,带着倔强、坚持、勇敢的力量,勇闯“无人区”的新活法。
新时代的凉山青年,是怎样的模样?从今天起,封面新闻推出系列报道“凉山新面孔”,找寻大凉山里闪闪发光的年轻人,走进他们的故事,见证他们的“不同凡响”。
“领头雁”洛古有格:
走出大山,是为了更好地回到大山
黝黑的面庞,质朴的笑容,发布会上首先出场的,是凉山州昭觉县三河村党支部副书记洛古有格。4月30日,洛古有格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而在多年前,作为返乡创业的“领头雁”,他在创业之初,曾遭受过不小的质疑。
洛古有格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洛古有格是三河村的第一个大学生。2013年,当他决定放弃稳定工作回乡创业养猪时,几乎全村人都觉得:大学生回来养猪,书都白读了!
“走出大山不是为了逃离大山,而是为了更好地回到大山。”顶着压力,洛古有格和村里人一起成立了“乌金猪养殖农村专业合作社”。但养猪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东拼西凑了30万元后,由于缺乏经验,猪群生病,钱也花光了,“每当我看到乡亲们那充满信任的眼神,又让我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和底气。后来,我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养殖技术,同时在相关部门的帮扶支持下,慢慢地,创业之路越走越好。”
如今的三河村,通过“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全村453户农户,养殖了2000余头乌金猪和1500余头西门塔尔牛,年销售额达到了1600余万元。而洛古有格,也成了带领村里人致富的“领头雁”。
彝族漆器女性传承人曲木史伍:技艺的延续不应被性别禁锢
“在彝族漆器传承中,‘传男不传女’曾是铁律,但我,是家族首位女性传承人。”手里紧紧攥着自己绘画的漆器牙签盒,身着彝族传统服饰的曲木史伍,向大家讲述了自己打破偏见、传承非遗的故事。
曲木史伍在绘制彝族漆器
作为家族彝族漆器技艺的第四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5后”的曲木史伍,“韧”性十足。她出生在凉山州昭觉县哈甘乡,从小看着爷爷在火塘旁绘画漆器。7岁那年,曲木史伍走进了父亲的漆器工坊,看着黑、红、黄三色漆在木胎上勾勒出日月山川,小姑娘着了迷。
面对家族的质疑,曲木史伍坚信,技艺的延续不应被性别禁锢,而应源于热爱与坚守。2017年,曲木史伍独立完成了第一件作品。当那件漆器在阳光下折射出光芒时,族中长辈质疑的目光化作了认可。
之后,为了让这项传统技艺不被时代淹没,曲木史伍尝试用短视频记录漆器制作的过程,收获了不少粉丝。2018年,她创立品牌“彝三彩”,将彝族三色美学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餐具、茶具、装饰画等实用产品。同时,让彝族漆器走进高校、亮相展会,甚至与文旅融合,努力让漆器成为凉山的“文化名片”之一。
交通“女汉子”郭小华:
主动请缨到艰苦一线去
发布会上,一名戴着眼镜,身形瘦小的姑娘走上了舞台。如果只是通过外貌,很难将她和泥沙漫天的工地上雷厉风行的交通人挂钩。
遂宁姑娘郭小华,曾不顾母亲的反对和质疑,大学毕业后和丈夫一起来到大凉山。2020年,郭小华被人才引进到凉山州交通运输局,在内业岗位上处理着相对轻松单一的工作。但每当看到其他同事整理那些跨江而过的特大桥梁、穿越群山峻岭的隧道照片时,她的内心总会心潮澎湃。
“跟项目,去一线,学核心业务。”每当郭小华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同事都会跟她说,“你一个女孩子搞什么项目,做做资料就好了,做项目很辛苦的。”但一颗种子开始萌芽,注定就会破土而出。
终于有一天,郭小华向局领导提出申请,想要到高速公路管理科。她至今还记得分管领导担心的话语:“小华,我们科室没有女同志的哟,来了就得当汉子使,你要想清楚咯!”郭小华当时站得很直,内心却难掩激动。她心想着“我有什么可怕的,只要领导同意我来,我就一定能把工作做好”。
郭小华正在调控设备
推动金口河至西昌、昭觉至普格、攀枝花至盐源三个项目招商落地,成了郭小华的主要工作。而左手提着装着呕吐物的塑料袋,右手打着电话对接点位,憋着一天不喝水只为了减少野外如厕的次数,则成为她的工作常态。
最终,在郭小华和同事的努力下,金口河至西昌、昭觉至普格两条高速公路项目完成了投资人招商,前期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而现在,郭小华也乘风破浪迎接新的挑战:到西香高速公路项目公司,开始学习高速公路项目施工组织、工程质量监理等方面工作。
“90后”养蜂人何桂枝:
从养蜂小白到“蜂蜜王国女王”
“90后”养蜂人何桂枝,带着甜甜的微笑,手捧一瓶蜂蜜,讲述了自己建立“蜂蜜王国”的经历。大学时期,来自凉山的男友冲调的一杯蜂蜜水,让何桂枝感受到了千里之外的温暖,也感受到了这里蜂蜜的“资格”。大学毕业后,她和男友回到凉山,开始了自己的养蜂酿蜜之路。
“我爸妈不理解,好不容易读完大学,结果跑去大凉山养蜜蜂,一开始是坚决不同意的。”何桂枝铆足了劲,想要做出成绩给父母看看。于是,大凉山的田间地头,何桂枝和男友开着一辆二手皮卡车,货比三家寻找着最“资格”的蜂蜜。
“不会、不懂,就去学。”何桂枝开始和当地资深的蜂农一起学习养蜂。“天天都被蜇,哭过无数次。后面被蜇习惯了,哪怕痛到眼泪自己流出来,但脸上都是笑着的。”何桂枝说,在被蜇得一个个鼓起来的包里,她也找到了想要的“好蜂蜜”。
何桂枝和她的蜜蜂
“2014年,我收获了第一个大订单,虽然只有1900块钱。”随着何桂枝精益求精的要求和坚持,2016年,她开始计划建设更好的标准化工厂。2017年10月,工厂主体完工;2018年,一条自主研究开发的原蜜全自动灌装生产线正式开动,每小时可以完成1200瓶的蜂蜜原蜜灌装。何桂枝的甜蜜事业也从铁锅煮瓶,发展成了如今标准化的“蜂蜜王国”。
“现在我们建了自己的基地,也成了中国养蜂学会的理事会员,还聘任了云南农业大学蜂学系专家做产业指导老师。”何桂枝说,现在,她家的蜂蜜每年产量可达200吨,去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左右。
民宿协会负责人陈笑羽:
做好当地民宿行业的“摆渡人”
8年前,凉山姑娘陈笑羽关掉广州的外贸公司时,以为自己这辈子都不会再创业了。但她回到西昌那天,飞机穿过云层,窗外看到泸山山脊的那一刻,又突然意识到:或许这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开始。
“把村里的老房子改成民宿时,大家都觉得我疯了。”2018年,当时的西昌大石板古村,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村里只剩下留守老人。“选择在这里创业,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摩挲着古井栏上的刻痕时,陈笑羽突然就想赌一把——赌游客愿意为这份“时光厚度”买单。
拆老房子那天,70多岁的徐叔叔靠在墙角,眼底湿润。陈笑羽对老人说:“您教我认的这些雕花窗棂,以后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来拍照。”几年后,预言成真了。如今的大石板村,已成为西昌文旅地标之一,满街都是旅拍、小吃、民宿,一张张鲜活的年轻面孔随处可见。而陈笑羽的生意版图也拓展到了咖啡厅、餐厅,一年收入可达200万元。
陈笑羽坐在她的民宿前
民宿越来越多,为了让民宿老板们和政府有关部门搭建沟通的渠道,陈笑羽和朋友们组建了民宿协会,陈笑羽也成了西昌市民宿协会负责人。
2022年,协会向西昌市文旅局提出进一步细化的民宿行业规范文件的建议,之后,西昌市政府发布了新一版的《西昌市乡村民宿行业导则》,努力让西昌民宿走上一条井然有序、欣欣向荣的道路。2023年,大石板古村民宿集聚区即将统一风貌,协会提出,由协会整体设计和修建指导,提交设计方案给主管部门讨论审核,并且统一申报改造方案。待审核备案完成后,民宿经营者自发按照设计方案自行联系施工团队去投入和改造。完成改造并通过主管部门验收的民宿经营户,还能获得一笔几万至十万元不等的改造奖补。
“创业不是必须远行,机会也不是非要独闯。期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凉山,回到乡村。”陈笑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