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颜宁打假网传简历,科学家无需“饭圈化”包装

2025-05-06 15:12:00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陈江

微博截图

一份简历在互联网上反复流传,最终被当事人颜宁院士亲自撕下。近日,著名科学家颜宁在其微博发布声明,辟谣网传的这份简历。颜宁表示:“一份不知道谁缺乏常识造出来的真真假假的简历从前年就开始流传,哪怕也许出于好心,也是不对的,已被我投诉掉了,不知道为啥现在又被翻出来。”她呼吁尽快清理相关信息。据悉,该简历内容涉及对颜宁科研成果及荣誉头衔的夸大。

或许有人觉得,简历内容反正不是自己传播的,编造夸大点儿也无关紧要。但仔细想想,这种虚构科研成果的行为,本质就是造假!科研成果被过度美化,荣誉头衔随意安插,不实信息一旦传播开来,就像污水流入河流,危害不断扩散。

当下,部分机构和个人似乎陷入“数据焦虑”,总想用亮眼头衔、惊人成果博眼球。今天冒出个“最年轻教授”,明天又来个“诺奖级发现”,这些夸张表述如同学术标题党,刺激着公众神经。这种浮躁风气,就像给科学家穿上皇帝的新衣,看似光鲜,实则暴露了学术评价体系的扭曲。

事实上,学术浮夸的后果远不止于个人名誉受损那么简单。它像一剂慢性毒药,正在侵蚀科研生态的根基。某青年学者因夸大研究成果获得重点课题,最终导致科研资金打水漂;某抗癌神药的虚假宣传,让无数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这些例子都摆在眼前,一旦科学传播没了准头,就可能变成伤害社会的利器。对颜宁而言,失实简历既是对其学术声誉的冒犯,更是对整个科研圈的不尊重。

社会上常有人把科学家“神化”,这背后有着深层文化心理因素。如今社会变化快,人们渴望精神支柱,凭借专业权威,科学家成了大众崇拜的对象。媒体热衷于给科学家打造“学霸人设”,公众也期待看到“全能天才”,一来二去,催生出一条造神产业链。然而,真正推动科学进步的,是脚踏实地的研究。屠呦呦在实验室默默坚守几十年,袁隆平在田间地头辛勤耕耘,这些真实故事比任何包装都更震撼人心。

科学研究本身就是探索未知的过程,试错、修正再正常不过。把科学家描绘成无所不能的超人,既违背科学规律,还会误导大众认知。颜宁微博打假个人简历,恰恰展现出优秀科学家实事求是的品质。这种真实比镀金简历更具说服力,传递着宝贵的科学精神。

整治学术浮夸风,需要构建全新的评价环境。科研机构应建立严格的成果发布机制,对夸大宣传坚决说“不”;媒体报道要严守专业底线,别把学术新闻变成娱乐八卦;公众也要提升科学素养,用批判性思维看待科研信息。只有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规律、包容失败的氛围,科学家才能抛开“完美人设”的包袱,专心搞科研。毕竟,真正的科学偶像无需虚假光环,真实的学术人生也不该像“饭圈”包装偶像那样刻意塑造。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推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98文章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