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沁县漳源镇的漳河村、北安家岭村和庄立村,一场关乎乡村未来的建设热潮正在涌动。一项旨在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的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正以如火如荼之势开展,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施工现场,机器的轰鸣声交织成一曲奋进的乐章。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他们有的在挖掘沟渠,为铺设污水管网做准备;有的在搬运建筑材料,有条不紊地推进着工程进度。整个现场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工程重点实施污水管网系统升级,新建主污水管网6.9公里、接户管道1.5公里,配套建设100立方米玻璃钢化粪池9座、40立方米3座,修建砖混结构水冲公厕1个。“过去污水靠蒸发,现在管网连万家。”漳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保中介绍,工程完工后将极大改善三村的污水排放状况,告别以往污水横流的现象,有效提升村庄的环境卫生质量,1000余名群众直接受益。
以工代赈模式让项目建设惠及民生更显温度。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帮扶”模式,累计吸纳136名当地劳动力参与建设,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组织这136名劳动者参加劳动技能培训,涵盖管道铺设、建筑施工等专业技能,不仅补齐了农村环境短板,更培育了一批懂技术的“乡村工匠”,为后续产业发展储备了人才力量,实现了民生改善与就业增收双赢。项目预计发放农民工劳务报酬 246.93 万元,实实在在地增加了村民的“钱袋子”,村民李大哥笑着说:“能在家门口干活挣钱,还能学技术,又不误农耕,这比外出打零工强多了。”
暮色中,漳河水泛着粼粼波光。漳源镇党委书记史瑞军望着已全面铺开的工程感慨:“这不仅是地下管网改造,更是乡村振兴的‘里子’工程。竣工后,三村人居环境将实现质的飞跃。”该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更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实现 “赈” 与 “建”双赢,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随着项目的稳步推进,漳河村、北安家岭村、庄立村的未来将更加宜居宜业,村民们的幸福生活也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来源:沁县融媒)
(责编:张文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