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检执勤民警的坚守与付出默默滋养着“长兴”的长久兴旺。大连边检站供图
静卧北方,腹地广阔,被渤海辽东湾温柔拥入臂弯的是长江以北第一大岛——大连长兴岛。大连边检站执勤九队与十二队深深扎根于此:前者驻守港区,负责船舶出入境查验;后者驾艇巡弋,守护渤海对外开放水域的安宁。
守护每一个潮起潮落
“长兴岛共有5个港区、49个泊位,辖区大、情况杂,每天早出晚归是常事。”民警刘子菁介绍,面对复杂的泊位分布,新来的民警常会在迷宫般的港区间迷失方向。刘子菁创新“走问绘”工作法:走遍泊位、问询企业、绘制地图,将泊位情况转化为新警的“实战指南”,显著提高了执勤工作效率。
监护岗亭左边,立柱形面部识别屏前,不时发出“上船”“下船”的播报声。刚刷完脸的登船作业工人陈尚伟笑着说:“这套系统太方便了,以前人工登记要排半小时队,现在刷个脸3秒就能通过。”
此系统是该队创新的“企业自管+警民共管”模式,利用“智能梯口”,对每日登离船工人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并利用后台数据核查,实时分析登轮作业人员身份信息,这一举措既优化了船厂管理服务效能,简化了人员登轮流程,又有效保障了企业生产运转效率。
回忆起口岸刚开放时的场景,刘子菁指着码头远处:“我们当年得靠吊笼登船。50多米高空,没安全措施,海风一吹,吊笼晃得人腿软,手心全是汗。现在的工作条件好多了。”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目光转向船坞中正在建造的油轮。“为了保障每艘巨轮顺利下水,我们提前一个月就制定专项方案。”该队创新的全流程监管、差异化查验、精细化服务“三位一体”保障机制,已累计为企业节省候检时间超2000小时,降低通关成本1300余万元。
潮湿警服里的海疆忠诚
沿着长兴岛的防波堤公路往前,越靠近执勤十二队的码头,风里的咸涩就越浓。
岛上19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执勤十二队的船艇静静地停泊在码头,随时待命出发。舱内湿度总在80%~90%之间盘踞,舱壁永远蒙着一层细密的水珠,用手指轻轻一划,就能牵出一道水痕。
警服挂在舱内挂钩上,永远是半干半湿的状态,时间久了,队员们的手肘、膝盖都泛出成片湿疹,抓挠后留下暗沉瘢痕——他们管这叫“海上勋章”。
渤海的浪,到了台风季总带着股蛮劲。有次台风来袭,为把船安全转移到泊位,1997年出生的周鹏飞,顶着暴雨冲去加固缆绳。海浪拍得船身剧烈摇晃,每一次船体与岸边碰撞的闷响,都像重锤敲在心上。“稍有不慎可能跌进船与岸的间隙,以当时的海浪,人就没了。”执勤十二队教导员薛维清至今心有余悸。那天周鹏飞在风浪里搏斗近两小时,回来时浑身淌水,黑色胶鞋都泡出了墨水。
队里的巡逻艇被称为“大飞”,在浪里穿行时活像片失控的叶子。“开船要讲究技巧,要迎着浪走,要么就斜切45度角贴浪走。船底撞击海浪的闷响,震得人发怵。新人上来,没一个不吐的。”周鹏飞是队里的驾船能手,说起行船技巧时,指尖还在比画着转向的弧度,仿佛掌心里正握着方向盘。每次4小时的巡航,都是与大海的较量。
他们的工作,就在这摇晃里展开:登轮查证件,检查非法登轮;与海事联动搜救,在风浪里寻找失联渔船;深夜用探照灯扫过海面,不放过任何可疑线索。
那些看不见的坚守与付出,正默默滋养着“长兴”二字里的长久兴旺……
通讯员 郭权卓 本报首席记者 吕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