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市公司年报的披露,其控股参股的公募基金公司2024年经营情况也浮出水面。2024年,受公募费率改革与市场波动加大双重影响,行业业绩普遍承压,头部机构与中小机构之间分化加剧,部分机构实现逆势增长,展现出较强韧性。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近40家基金公司披露了相关经营数据。在营业收入方面,有近半数基金公司业绩有所缩水,但头部机构凭借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整体表现稳健。年报数据显示,易方达基金2024年营收为121.09亿元,同比下降3.13%,成为唯一一家营收超过百亿元的基金公司,华夏基金和南方基金分别以80.31亿元和75.23亿元的营收居第二位、第三位,同比分别增长9.61%、11.59%。
在净利润方面,易方达基金净利润为39亿元,同比增长15.33%;南方基金居第二位,净利润为23.52亿元,同比增长16.92%;华夏基金以21.58亿元的净利润居第三位,同比增长7.2%。同时,中金基金、中海基金、国联基金等部分中小机构凭借降本增效、差异化布局等策略,净利润涨幅超过100%,但大部分中小机构净利润均有所下滑。
“市场波动放大了基金行业的‘马太效应’,而费率改革压缩了基金公司的利润空间。”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分析,公募基金行业内部分化差异加剧主要来自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在权益市场的震荡中,头部机构凭借更强的投研能力和品牌信任度吸引资金,而中小机构业绩不稳定引发赎回压力;另一方面,管理费率下调使全行业收入减少,头部机构通过规模效应摊薄成本,而中小机构固定成本占比高导致利润率下滑显著。
记者还注意到,尽管2024年下半年A股市场有所回暖,但主动权益基金并未出现资金大幅净流入,部分公司的主动权益基金规模仍然萎缩超20%。川财证券研究所所长陈雳认为,这与投资者信心尚未完全恢复有关。同时,由于部分主动权益基金在市场波动中未能取得良好的业绩表现,投资者更倾向于选择稳健的固收产品与指数产品,而不是主动权益产品。
投资者偏好带来的影响在年报中得以体现。固收产品与指数产品成为多家基金公司2024年的突围利器。一些公司将“固收+”业务作为第二增长曲线,同时完善低风险产品线。指数基金被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进一步推动了行业结构优化。相较于主动权益基金,被动权益基金在2024年发展态势迅猛。其中,沪深300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和中证A500ETF等现象级产品规模分别突破万亿元和千亿元大关。2024年下半年,被动权益基金在规模上首次超过主动权益基金。
随着公募费率改革持续深入,将进一步倒逼行业改革创新。不少基金公司在年报中表示,2024年将在投资研究和产品创新方面持续发力。广发证券年报显示,报告期内,易方达基金持续增进投研核心能力,不断优化适配投资者需求的多样化产品与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全球化战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居民理财需求;广发基金坚持高质量发展主线,持续强化投研核心能力建设,提高资产供给的丰富度和质量,进一步增强专业化的客户服务水平。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底,中国公募基金总规模达到32.8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对于基金公司未来的布局策略,陈雳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头部机构应继续强化对股、债、商品、跨境等全品类覆盖,打造更丰富的资产工具箱;中小机构可以聚焦科技、医药、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资、量化投资等细分领域,服务特定客户群体,走出具有特色的差异化路线。(赵东宇)
来源: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