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借助这条横贯东西的大动脉,长江经济带自东向西、从沿海深入内陆,以长三角为起点,延伸至上游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在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处于重要位置。美丽重庆建设,不仅是一城一地的事情,更是关乎长江绿色发展的“上游责任”。今天,重庆市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暨美丽重庆建设大会召开,为壮阔奔涌的母亲河,勾画上游最新的绿色图景。今日聚焦,我们由此展开。
山水之间铺展绿色发展新图景
在长江一级支流乌江,重庆最大的水电站——乌江彭水水电站,110多米高的大坝巍然耸立。依托大数据平台,电站建成的智慧电厂不断提质增效。今年一季度,累计生产清洁电力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3%,相当于节约10.76万吨标煤,减排29.81万吨二氧化碳。山水的禀赋,正在被城市的发展重塑,融入绿色的基底。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发展内河航运,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优选项之一。水运的单位排放量,是铁路运输的三分之一、是公路运输的十分之一。绿色物流,让万州看到了机遇。峡江蜿蜒,盛世安澜。一条175米水位线,让这座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城市,拥有了平湖深港。万州新田港,可常年通行万吨级巨轮。江铁海多式联运,每年带来超亿吨的货物,在这里集散周边。一条条新航线的开通,为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打开了新的连接方式。这里已成为“川渝东出”、“陕甘南下”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出海通道。大江壮阔,冲破群山,奔流向海,恰似这片内陆腹地拥抱世界的姿态。
重庆聚焦母亲河、不断贡献“上游智慧”,也在不断践行着两山论,思考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法。在本次推进大会上,重庆把长江的绿色发展摆在头号位置,改革创新、数智赋能、“九治”体系等成为“关键词”。按照: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等一系列“高”字头的路标,铺展出一幅绿色发展的新图景。
建设美丽重庆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两相契合。以绿色为底色,释放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创新,就是发展增量中,最有质量、最硬核的驱动力。一年来,重庆提质实施“双倍增”行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18家、科技型企业11296家。此外,重庆市专精特新企业已累计达到385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已累计达到288家。其中,制造业企业占比达52%,创新资源聚集,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了7.3%。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8.7%。创新,决定一座城市向上生长的空间。“制造重镇”迎来了新一轮转型升级的东风。
高质量!以创新驱动发展
对于一辆智能网联汽车而言,一个高度集成的整车智慧大脑,指挥着上千个精密部件如同生命体中的“器官”,默契协作。一个个充满智慧的部件,背后蕴藏着一次次的技术突破。走进位于重庆海德世的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工程师正在对最新研发的智能侧开门系统进行第15万次性能测试。通过自主开发的控制器、电动限位器和防撞雷达,车门可实现手势开关、精准防撞、智慧悬停等炫酷功能。很快,这项创新成果就将批量“上车”。海德世已在汽车零部件领域拿下200多项技术专利,近20万平米的智能制造工厂,每年可提供500万台整车配套。
窥一斑而知全豹。创新链正围绕产业链释放出乘数效应,为这座制造重镇,承载起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希望。重庆制造业创新发展指数已达86.5,居西部第二。重庆还获批全国首个“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随着科技资源的优化组合和科技创新的区域协同,现代化产业正在重庆全面起势,科创的“硬核实力”,也成为重庆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美丽重庆建设,就是要持续积累绿色发展的优势,推动整座城市的绿色转型,其中,无废城市建设,就是绿色转型的主要内容之一。按照《美丽重庆建设行动计划》,重庆将打造高标准全域“无废城市”,力争实现“无废城市”建设总体水平全国领先。到2027年,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将超过75%;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全焚烧”;在全市建成5000个以上无废小区、无废学校、无废工厂等“无废细胞”,覆盖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无废城市建设在内,重庆正在打出组合拳,推动城市减污、降碳协同的产业转型,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
低碳转型!以绿色赋能城市发展
每公顷的红树林,一年能吸收二氧化碳近30吨,是陆地森林的5倍!通过碳汇交易,“云南红树林保护区”的碳排指标,减去了重庆一家空调生产企业的碳排量。
碳汇减排,只是冰山一角,更重要的是整座城市的绿色转型。
这一片光伏系统,每年能发电460万度,相当于减少2600吨碳排放。与之配套的,是环环紧扣的绿色生产流程。仅以光伏电驱动的高频焊为例,这一个工序,就把生产一台空调的单位碳排放量降低了15%。而这样的绿色改造遍布13条生产线,在智慧能碳管理系统之下,万元产值能耗下降了6.8%。以绿色赋能,成为企业“出海”新的底气。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工艺设备经理周有刚告诉记者,他们企业获得了欧盟的碳关税减免,出口增长了40%。
绿色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城市的低碳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绿色,正蔓延至城市的方方面面。绿色能源、绿色公交、绿色出行等等,一套绿色低碳的组合拳,正在打造绿色生活理念。今年一季度,重庆新能源车消费6.2万辆,同比增长23.4%。重庆市全域“无废指数”平均得分84.86分,环比上一个季度提高了0.95分。
奋力打造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标志性成果,站在重要节点之上,重庆如何继续高分作答?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大数据分析实验室副主任夏梁颖认为,重庆要着力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全力以赴交出长江大保护“高分报表”,以高水平保护“含绿量”支撑促进高质量发展“含金量”。首先要培育壮大绿色生产力,围绕绿色低碳技术突破和转化、资源环境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数字化赋能等重点领域,着力将低碳绿色外部性因素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二是加快建设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城市,分区域协调推进节能降碳,并以数字化赋能绿色化、加快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三是打造美丽重庆建设标志性成果,在绿色消费、转型金融、“大综合一体化”生态治理等方面,加快打造一批西部领先、全国前列、具有重庆辨识度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建设美丽重庆,归根结底就是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同时,强化“上游意识”、扛起“上游责任”,践行两山理念,与长江经济带共护一江水、共享长江美。在一首首美丽“变奏曲”中,让一江两岸迎来蝶变,“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也让生活之美,惠及每一个人。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吴霜 吴静 袁媛 李波 雷羽 李艺 李嘉博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