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接受《环球时报》专访:《红楼梦》影响我对数学的整体看法

2025-05-08 06:38:00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樊巍 苏雅瑄】27岁攻克世界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获得国际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和“沃尔夫奖”等的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丘成桐,被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当代数学家之一。纵横数学物理领域逾五十载,丘成桐怀着把中国建成数学大国的梦想,一直在科研和教育上大展拳脚。如今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服务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建设的作用越发凸显。近日,丘成桐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分享了他对于国内数学人才培养的思考。

丘成桐 苏雅瑄摄

中国学术氛围越来越好,出国留学已非必要

环球时报:从1979年您首次回国访问,到2022年回国全职加入清华大学,您觉得这期间国内和国外的学术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丘成桐:1979年,华罗庚教授邀请我首次回国访问。自那时开始,我差不多每年都有1至3个月在中国,那时中国的数学研究面临一些困难,正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向外国派遣留学生,现在来看,这是明智之举。坦白来说,当时中国大学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国外有较大差距,大量选派学生出国学习是正确做法,也是世界各国科学发展都走过的正路。我们需要去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早期出国的这批留学生表现不错,可谓不辱使命。

从80年代到现在40多年的时间,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科研强国,科研成果累累,学术氛围也愈来愈浓厚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了很多东西。最近几年,很多身处欧美的华人学者回国工作,这对于提高中国科研整体水平有很大帮助。

如今留学生选择回国,社会上不再视其为一种退而求其次的行为,这是因为国内的学术和生活环境日臻完善,还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虽然,最近五六年来海外学者回国不少,但我认为这个规模还不够大,应该鼓励年轻学者早些回国,愈早回国机会愈多。当前我们最主要的目标,是要在未来5年内提升研究院所的科研水平,在本土培养出一批世界一流的学者。假如我们能够留住自己的人才,让他们集中精力做好研究,同时引进一批在国外取得突出成就的学术大师,我想我国的科研水平很快就会发生质的改变。

对于国内的学子而言,出国留学的作用已经比不上当年。现今我们的教育水平比以前强了很多,比如清华大学求真书院的师资力量和学习环境已经比肩世界一流大学。以前我们聘请国际知名教授,能提供的薪金有限,配套也不够好。但如今中国可以聘到全世界最好的老师,我们能提供的薪酬也有一定竞争力,医疗、教育等配套也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学术氛围越来越好,国际学者的眼光都投向东方了。所以说,现在学生不必坚持出国留学。假如我是家长,我宁愿让孩子留在中国学习。留学生到了国外,或多或少都会面临歧视的问题,而且现在国外的学习环境、就业状况也不如往日。总的来说,东升西降的大势是很明显的。

未来5年,中国有望成为数学强国

环球时报:中国高等人才数量大幅增长,这对于将中国建设成为科技发展中心有怎样的战略意义?

丘成桐: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对于经济发展举足轻重。记得在二三十年前,我的教育界朋友包括一些很出名的教授,就曾在公开场合指出,美国政府其实没有必要培养大量的大学生,他们甚至认为培养大批本科生是一种浪费,学术研究只需要少数人来做就行。

这种看法如今造成美国社会发展的障碍。在尖端的高科技制造业,尤其是需要大规模产业化的领域,美国的高技能人才短缺。以知名企业为例,苹果公司并非不想回美国开设工厂,奈何美国的高技能人才数量不够,且人力成本太高,这使得其难以实现这一目标。

反观中国成功培养出了大量的高水平技术人才,他们可能不是最前沿的科学家,但是他们具有足够的能力,能够满足高科技制造业的需要。从高科技前沿到中下游各个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制造各种机械,或是生产智能汽车,都需要大批有一定技能的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而中国培养出了数量众多的技术型人才,满足了高科技发展的需要。中国骎骎乎居制造业上流,其因在此。

环球时报: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在美华人科学家群体、留学生面临哪些新挑战?这对中美学术交流、全球学术合作将会产生哪些影响?

丘成桐:美国的主流媒体现在对中国不太友善,经常报道一些“不存在的问题”,或是夸大所谓的问题,我们需要扭转这种局面。每年7月,北京都会举办国际基础科学大会,由我担任主席,广邀欧美各国学者前来访问,介绍前沿的科技发展。这样做除了学术交流外,也是让更多的外国学者看到真实的中国,让中外学者能建立更紧密的关系。让世人认识中国,持续举办这类全球性的学术活动是个好办法。

环球时报:您目前正率领中国数学界向国际数学联盟(IMU)提出由中国主办203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这项活动也被誉为国际数学界“奥林匹克”,您认为我们申办这项活动的意义是什么?

丘成桐:举办国际数学家大会意义重大,这和中国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同一个道理。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许多中国年轻运动员受到鼓舞,更加热爱所从事的体育运动,并愿意为之拼搏,从那之后,中国开始在很多重要体育项目、赛事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我认为,举办这样的国际学术盛会对年轻人是一个重要的鼓励。2030年是重要的节点,是奋斗的标杆,中国的年轻学者有5年时间寻求突破,完成惊世的工作,争取在大会上有亮眼的表现。如此一来,中国就有希望在未来5年内在数理研究中飞跃,实现成为世界数学强国的梦想,并为中国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教育强国打基础。与此同时,如果成功申办国际数学家大会,预计届时会有五六千位学者来到中国,他们当中很多人也许对中国并不了解,通过参加大会,他们能够了解中国科学家所做出的杰出成果,了解到一个真实的中国,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改变更多人对中国的印象。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数学发展,但不可能改变数学

环球时报:AI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影响学术界。您认为AI技术对学术研究产生了哪些实质性影响?

丘成桐:人工智能在科技领域,乃至工业领域都将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它也将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它甚至会对现有的知识体系以及相关学科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我认为这种影响的范围目前仍然是有限的。

人工智能在很多领域都在发挥积极的作用,例如从事研究时,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地找到所需文献。在数学领域,一些计算上的问题也可以找人工智能帮忙处理。但是,目前人工智能仍然无法实现深度思考,并不具备人类的思考能力,期望它创造崭新观念、实现学科突破目前还不可能。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数学发展,但不可能改变数学。

同时,我比较关注人工智能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年轻学生习惯了利用人工智能完成作业,就不太愿意去思考,也不愿意下功夫深入学习,这就是一种潜在的负面影响。

环球时报:您对于目前基础数学教育有什么建议?

丘成桐:对于数学而言,解题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目前往往是为了备考而刷题,这种方式过于机械。学生不停依照固定的思路做同类型的题目,这种学习方式只会令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失去了兴趣和好奇心,扼杀了创造力。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就不可能产生一流的科研

环球时报:中国理工科教育水平的提升促进了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的文科教育对于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限,部分高校也在调整学科比例,您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丘成桐: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数理教育确实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但是看到数理的重要性,便贬低其他学科,这种短视的做法并不可取。不同学科有不同的价值,比如文学,它的存在不单是为了写个电影剧本,或是完成一篇文章,它的存在是为了让每个人能够充分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不是任何机器可以取代的。作家写出一篇扣人心弦的文章,是因为他的想法与很多人的喜好感情发生了共振。

无论是研究数学、物理,或是其他学科,我们在向最前沿推进时,保持激情至关重要。如果无法倾注充沛的情感,就很难坚持走下去,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取得突破。我认识的数学和物理领域的大师,都是对所从事的工作充满了感情,才能取得学术上的伟大成就。我认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就不可能产生世界一流的科研。

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来看也是这样,在我10岁的时候,父亲带我去看由徐玉兰和王文娟主演的越剧电影《红楼梦》。从那时起,这部古典名著就对我有很深的影响。我在做数学研究的时候发现,数学领域有很多分支,乍一看似乎毫无关系,但当你站得足够高、足够远的时候再看,就会发现它们是构成一棵大树的各个部分,这就像《红楼梦》中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一样。过了几十年,我依旧记得当时看《红楼梦》,探求书中宏大的结构,影响了我对于数学的整体看法。我一直认为做学问的人需要带有情感,没有丰富的情感便做不了大学问。这就是人文修养,非常重要。

相关文章推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98文章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