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临近之际,经过9个月展陈改造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迎来参观热潮。自7月8日重新开放以来,这座位于宛平城内的国家级纪念馆日均接待量达1.2万人次。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持续引发关注。展览通过1525张照片、3237件文物以及80多件兼具历史与艺术价值的雕塑绘画作品,共同构筑起震撼人心的历史课堂。
文汇报记者陈龙摄
“我要用自己的声音讲述历史”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26日上午,76岁的郭秀芝老人洪亮的诵读声穿透了嘈杂的展厅。这位双耳失聪却坚持佩戴助听器讲解12年的志愿者,正为观众动情讲述抗日英雄赵一曼的绝笔家书。尽管身形瘦弱,但她讲述杨靖宇、佟麟阁、“八女投江”等故事时迸发的力量,常令听众潸然泪下。
生于1949年8月的郭秀芝已经在抗战纪念馆当志愿者12年了,这些年,不时有人慕名而来,专门要听她的讲解。抗战纪念馆规定志愿者不能超过70岁,但为这位热情又热心的“常青树”破了例,70岁之后,她还是会偶尔来到馆里,给观众们义务讲解。
她说,最初萌生来这里当志愿讲解员的想法是因为自己的父亲。“我父亲小时候受过日本兵的打,临去世时头上还带着包。我要用自己的声音来讲给大家听,让大家知道日本怎么侵略咱们中国的,一定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她总想着给观众们讲得生动一些,让人们将英雄事迹铭记于心,也让英雄精神激励他们更加努力、积极地面对生活。“八女投江”中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她们都背着枪、背着行李。郭秀芝给前来参观的学生们讲:“她们打仗,枪是她们的武器,你们上学书包就是你们的武器。”
实际上,郭秀芝已双耳失聪数十年。依靠助听器,她得以持续收获观众的积极回应。有次讲解时助听器突然断电,她完全听不见外界声音,却仍坚持完成讲解。结束后,她满怀歉意地向观众说明情况:“抱歉大家,有时未能及时回应提问,因为我双耳失聪,现在助听器没电了……”话音未落,观众们感叹:“您太了不起了!”
主题展览中近三分之一文物为首次展出
抗战纪念馆教育助理志愿者李力坦言,正是郭秀芝老人的讲解打动了她,促使她加入志愿者队伍。她回忆:“刚退休时偶然遇见郭阿姨给孩子们讲述赵一曼的英勇事迹。看着孩子们认真聆听的模样,眼神中满是悲愤与感动,那一刻我就下定决心,有机会也要来做志愿讲解员。”
为了讲好抗战故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抗战纪念馆还注重深挖细节、以物证史。此次主题展览中近三分之一文物为首次展出,比如记载赵一曼从被捕到英勇就义的详细档案、七七事变中牺牲的中共地下党员沈忠明的烈士证明书、关于八路军在黄土岭战斗中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的档案等,这些都丰富了志愿者们的讲解。
郭秀芝的父亲曾是见证日军暴行的亲历者,这份刻骨的记忆,化作她十年如一日志愿讲解的动力。她说要告诉所有人,历史不能忘记。在不少参观者眼里,郭秀芝老人像一棵常青树,用她有些沙哑却坚定的声音,将历史的回响传递给每一个路过的人。她的故事,或许本身就是伟大抗战精神最生动的注解。
原标题:《中国抗战纪念馆为何为七旬志愿者“破例”》
栏目主编:顾一琼
来源:作者:文汇报 祝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