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高三男生,把自己的腿掐得青紫!真相令人唏嘘

2025-05-17 09:05:00

来源:福州晚报

自今年2月开学后

福州市第二总医院神经精神病防治院

临床心理科的厌学门诊人数就不断攀升

其中不少是高三学生

有的“厌学”了

有的大腿青一块紫一块

许多家长都在问:

“怎么好好的孩子,突然就这样了?”

“你以为孩子突然垮了,其实早有蛛丝马迹。”临床心理科精神科主治医师、中级心理治疗师邹晔峰介绍,下月就是高考了,不仅孩子需要学会解压,家长也要做出改变。

17岁高三男生突然“厌学”

小曾(化名)是高三男生,瘦瘦高高的个子,走进诊室时,手里拎着一瓶苏打水,爷爷小心翼翼地跟在后面。

“今天是自己想来的,还是家人让你来的?”医生问。

“我自己想来的。”他的声音很小,轻轻坐下后,几次欲言又止,“他们说我厌学了。”

“他们”——是老师、家长、同学,甚至他自己。

经过心理医生的深入交流发现,小曾并不厌学。上学期,小曾请了长假,在家休息了几个月,内心还挺渴望早日回到校园。但回校之后,看着同学们说笑,而他像被“透明罩子”困住。白天强撑笑脸,夜里辗转难眠。他想坚持,但每分每秒都像折磨。

家人说他只是“状态没调回来”;老师说“坚持一下就好了”;他也试着这样安慰自己。可他觉得坚持的每一天,都像是在泥潭中挣扎。

不是“不想学” 而是“心太累”

“重返校园不能融入人际圈、暂时没找到学习的状态,注意力不集中,伴有明显的焦虑情绪,睡眠受到影响,进而影响白天的精力,我们考虑小曾是不能适应环境引发的焦虑抑郁状态。”邹晔峰介绍,小曾的情况是“心理冲突”的自然反应,是身心在喊“我真的快撑不住了”。

医生们首先帮助他消除自责的情绪。其次,去探讨他多痛苦就意味着有多么想要改变。再次,进一步澄清付出的努力未必能够获得预期的成果,即便结果不理想,我们依旧需要努力调整。最后,再赋予其希望,与其讨论具体缓解焦虑情绪、改善人际、适应校园生活的技巧。小曾的情绪有所平缓,相信自己在家人的帮助下能够恢复正常。

据医院门诊数据,2025年开学初临床心理科接诊的青少年中,超过六成为因学业相关焦虑、情绪障碍、睡眠问题前来就诊。他们有的表现为“厌学”,有的可能是“自残”“焦虑”。而他们的共性是——“外人看来好像没问题,可他们自己很痛苦。”

高三男生小南(化名),指尖满是咬痕。就诊时,他已经连续三周,每天只睡三小时。父母说小南凌晨惊醒后,会默默躲进卫生间继续刷题,但成绩仍一落千丈。就诊前一晚,他甚至在做英语完形填空时突然呼吸急促,手指开始抽搐

心理评估结果显示:小南已陷入高度焦虑状态

小南说起,开学初班主任说了一句动员的话:“每一道错题,都是高考考场上刺向你们的刀。”从那天起,他开始在错题本上写“血债血偿”,每天用红笔圈错题,渐渐地——错一题,他掐自己大腿产生瘀青,以此“逼自己集中注意力”

好在,小南及时就医。经过八周的系统干预——包括药物治疗、个体心理支持和团体治疗,他的焦虑评分从78降到了32。

需要改变的,还有家长们

“厌学和焦虑并非突然出现,

而且背后原因不止一种。”

邹晔峰介绍,几类因素需要引起重视

认知超载:刷题刷到脑壳“宕机”。有初中生一天练习卷子超50页,结果导致大脑前额叶疲劳、专注力失调、记忆力骤降。

情感赤字:家人爱我,但不懂我。 “情感双盲”的家庭越来越多:孩子不会表达脆弱,父母看不到孩子眼里的信号。

社交孤岛:沉迷网络≠有朋友。很多孩子线上社交6小时+,现实中却失语、人群恐惧症。

意义危机:我们常说“为未来而学”“为高考而拼”,可在孩子眼里,这些话是空洞的,没有清晰价值认同,就很难有持续的内驱力。

“所以,家长们要学会懂孩子。”邹晔峰也提醒家长们,你以为的“孩子突然垮了”,其实早就有了蛛丝马迹;你以为的“他们只是怕吃苦”,其实是他们正在经历一场深层的心理内战;你以为的“坚持一下就好”,可能正是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要做的,不是批评、催促、拉扯,而是用心听、用爱撑、用专业助,是先理解,再陪伴,再行动。”他表示,当你真正懂了,孩子也会慢慢找回那个,曾经热爱学习的自己。

下个月就迎来高考了

邹晔峰建议

家长们不妨从以下方面开始改变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允许他们停下来喘口气;

重新建立亲子沟通的“情感账户”,让家变成避风港,而不是战场;

当孩子出现持续睡眠问题、食欲下降、情绪反复、逃学念头,寻求专业支持:及时就医干预比任何道理都更重要;

重建对“学习”这件事的定义:学习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认识世界和自己。

记者 陈丹 通讯员 林佳荔/文

相关文章推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98文章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