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寒冬,富阳水库涵洞里飘出腐臭。三个捕鱼人捂着鼻子钻进黑暗,手电筒光斑扫过洞壁,突然定格在一团模糊黑影上——那是具露出白骨的腐尸。
26岁的刑警洪三健踩着结冰的泥地钻进涵洞,寒气混着尸臭直冲鼻腔。他翻开崭新的笔记本,记下现场仅有的物证:一串钥匙,半截皮带。扉页被钢笔狠狠戳透,洇出两个力透纸背的字:必破。
富阳公安供图
富阳公安供图
皮带成了破局关键。家属看见皮带瞬间瘫软在地——这正是失踪半年的木材商李某的贴身物。所有线索指向李某的生意引路人魏某,但此人已消失无踪。
通缉令上20岁的魏某照片,开始跟着刑警跋山涉水。1991年10月,洪三健的笔记本记下新坐标:广西某石料厂。老板指着照片说:“这人刚走七天。”大通铺墙面上,刻着“浙江魏某某”的凹痕还带着新鲜石粉。
刑警追到边境线,只看见被褥余温和满墙通缉令。魏某就像蒸发的露水,此后三十年再无踪迹。
富阳公安供图
2025年春天,刑侦大队副队长应登晓擦掉黑板上的粉笔灰。三十四年前的线索早已泛黄,他画着嫌疑人画像:“懂开拖拉机,熟悉矿石生意,他肯定还在老行当里。”
“云南!”会议室突然有人喊出声。档案显示:1992年有个“外省人”在矿场开拖拉机,沉默寡言,办手续总用他人名字。矿工回忆时直挠头:“这人像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连酒都不喝。”
工作组当夜飞赴云南。在发霉的档案堆里,刑警们举着手电筒翻找三天。忽然,一页2006年的采矿许可证被抖落,证件照上的眉眼与通缉令重合。
轮胎碾过2000公里山路,刑警蹲守在一处采石场出口。6月7日午后,红衣男子晃进瞄准镜。应登晓扑上去嘶吼:“魏某!”那男人瞬间石化,戴手铐时喉结滚动着,却发不出半点声音。
审讯室灯光下,魏某终于吐出积压三十四年的秘密。他说这些年总在梦里回到涵洞,冷风像刀子刮骨头:“皮带是我扯断的,想拿它捆钱......”
富阳公安供图
消息传回富阳时,洪三健正整理退休材料。他摸出泛黄笔记本,“必破”二字早被指腹磨出凹痕。“下月退休前能等到这天......”老刑警的钢笔在结案报告上划出长痕,像极了当年涵洞里的皮带裂口。
当云南的警笛刺破晨雾,三代刑警的接力长跑终于撞线。刑侦笔记里的每一页空白,都在等待填满答案的墨迹——正义的落笔,有时需要三十四载光阴的研磨。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