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德阳市人民政府_部门动态】
“我想以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老师,教家乡的孩子读书,让他们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几天前,藏族姑娘丹智翁姆收到了四川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面对记者,她道出了对未来的打算。而被西南医科大学录取的藏族姑娘妲杰,言语中也充满了对明天的期盼:“我想成为一名医生!能让家乡人民信任的医生、能为更多人治好病的好医生!”
丹智翁姆和妲杰,就是阿坝县中学今年高考普通类超过本科线的两位学子。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川西北高原的格桑花为一份特殊的情谊而热烈绽放:在2025年高考中,阿坝县中学16名艺体考生文化、专业双过本科线;普通类实现“零的突破”,两名学生超本科线,交出了近10年来最亮眼的成绩单。
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背后,是德阳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的坚守与付出。在德阳老师的影响和带动下,原本“能认字会算账就行”“长大了放牛打工也能过活”的阿坝孩子,拥有了走出大山、逐梦远方的底气和希望。
知识为舟 德阳教师化身“大山摆渡人”
“高原的孩子,走出大山的路很难,是老师们把我们从‘山这边’渡向了‘山那边’。”妲杰的话语里,满是对帮扶老师的深深感激。
3年前,来自我市德阳中学、德阳三中、东汽八一中学等学校的骨干教师,来到了海拔3200多米的阿坝县中学。他们面对的不仅是稀薄的空气、刺骨的寒风和迥异的生活环境,更是当地教育资源匮乏、学子视野受限的现实困境。
“把每一位学生都送进大学。”这是“组团式”帮扶团队老师们共同的心愿。然而,初到高原,困难便接踵而至。由于不适应阿坝县的气候环境,帮扶教师们受感冒、发烧等小病困扰,在低氧环境下恢复缓慢甚至反复发作。“吸吸氧就好了。”老师们常互相安慰。
艰苦的环境没有磨灭老师们的教学热情。刘骞在课堂上用生动鲜活的案例,让孩子们爱上政治学习;刘成志用艺术点燃孩子们的梦想,并选择留下来扎根高原;杨国跃身患重感冒,仍坚持上课和辅导学生……他们或拆解知识难点、驱散心头迷雾,或用一句鼓励的话点燃孩子们的信心,一位位“摆渡人”用肩膀作桥、以知识为船,把“山这边”的迷茫学子,稳稳渡向充满希望的“山那边”。
观念破冰 从“会写会算”到“我要考大学”
除了难以适应的气候环境,更让帮扶教师们头疼的,是当地家长和孩子们的思想观念。
“能认字、会算账就行,长大了放牛打工也能过活。”初到阿坝县,这样的观念在家长中普遍存在。帮扶团队的老师们意识到,改变命运先要打破思想壁垒,重塑家长和孩子们对教育价值的认知,让他们看见雪山之外的万千世界。
课余和假期,帮扶团队的教师们走村入户,组织了一次次专门面向家长和孩子们的宣讲会和座谈会,为他们带去了一个又一个“山外面”的故事。“雪山之外还有广阔天地!大学校园里丰富的社团活动,图书馆里如海的藏书,城市里的博物馆、科技馆,这些都是读书能到达的‘广阔天地’!”
坚持,终于让希望的种子发了芽。丹智翁姆至今还记得,是刘骞老师用生活中的例子让政治课堂变得鲜活,她还当上了课代表,最终圆了师范梦。“德阳老师们不仅传授知识,更教会了我面对困难的态度和方法。”
“没想到自己能考上医科大学,以后能成为一名医生。”高中的点点滴滴,让妲杰记忆犹新,“物理老师杨耀专门针对我们的薄弱知识点‘开小灶’,怕我们没信心,还买了高考必胜的小手链。链子握在手里,心里暖洋洋的。”
“以前,我们的世界就是眼前的大山和草地,课本上的很多东西对我们来说,就像山那边的星星一样遥远。是德阳老师让我们能走出这片土地,迈向更远更大的世界。”妲杰的话,说出了无数高原孩子的心声,“老师们经常给我们讲山外面的世界,点燃了我们心里的火苗。”
当孩子们开始主动谈论“我要考大学”“我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当家长们开始关注孩子的学业并寄予更高的期望,观念的坚冰开始融化,梦想的种子在高原的土壤里破土而出。
从“输血”到“造血” 留下“带不走的队伍”
德阿一家亲,携手帮扶情。德阳“组团式”帮扶团队不仅带来了优质的资源和前沿的理念,更通过机制化的深度“传帮带”,为阿坝县中学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实现了帮扶模式从外部“输血”到激发内生“造血”功能的深刻转变。
正如阿坝县中学教师罗太林所说:“德阳与阿坝,因教育心手相牵,共同托起高原孩子的未来。”
教育是长久之计。如今,德阳对阿坝的教育帮扶已延伸至师资培训、资源共享等多个领域。德阳多次组织专家团队深入阿坝县调研指导,精准把脉教育短板,制定“一县一策”“一校一策”的帮扶方案;选派优秀骨干教师驻校支教,覆盖高中各学段和高考学科,并捐赠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实用物资。
教育的力量,让大山不再是阻隔。德阳与阿坝的这份牵挂,将继续托举高原学子,帮助他们带着梦想走出大山,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记者 刘倩 实习记者 吴盈秋)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