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广州期货交易所分别发布《程序化交易管理办法》,自2025年10月9日起实施,旨在落实中国证监会《期货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以下简称《管理规定》)各项监管要求,全面从严加强程序化交易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
“先报告、后交易”
五家期货交易所公布的程序化交易管理办法围绕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主线,坚持“趋利避害、突出公平、从严监管、规范发展”的监管目标导向,对程序化交易报告管理、系统接入管理、主机托管和席位管理、交易监测与风险管理、监督管理等做出细化规定,确保《管理规定》落地见效。
程序化交易管理办法明确“先报告、后交易”的要求;加强系统接入管理;规范主机托管资源和交易席位的使用和分配;明确交易监测与风险管理要求;明确交易所的检查权和自律管理措施。
前期,五家期货交易所就程序化交易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通过座谈、调研等方式,充分听取境内外投资者和市场机构意见建议,各方总体支持,认为程序化交易管理办法回应了市场关切,有助于推动程序化交易规范发展。
明确程序化交易报告要求
同日,五家期货交易所发布《关于程序化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或《关于程序化交易有关事项的公告》(以下简称《通知》),明确程序化交易报告要求和过渡期安排,加强程序化交易监管,规范程序化交易行为。
根据通知,程序化交易报告包括三方面。
一是应当履行程序化交易报告义务的交易者范围。交易者在交易所的交易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应当履行报告义务:在1个交易日内出现10次(含)以上1秒钟内10笔(含)以上报撤单的,实际控制关系账户组的报撤单笔数按照单个客户执行;合约代码、买卖方向、委托数量、委托价格等交易指令核心要素以及交易指令的下达时间均由计算机自动决定的;使用自主研发或者其他定制程序化交易软件的;交易所认定的其他需要报告的情形。
二是程序化交易者报告的内容,包括账户基本信息、交易和软件信息、交易所要求的其他信息。
三是程序化交易报告的路径。程序化交易客户应当按照程序化交易管理办法有关要求进行程序化交易报告。期货公司会员、境外特殊经纪参与者、境外中介机构应当按照《关于启用中国期货监控程序化交易报告系统有关事项的通知》相关要求,通过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程序化交易报告系统,向交易所报告客户的程序化交易相关信息。非期货公司会员、境外特殊非经纪参与者从事程序化交易前,应当通过会员服务系统向交易所报告相关信息。高频交易者的报告要求由交易所另行通知。
设置6个月过渡期
五家期货交易所的程序化交易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后,将设置6个月过渡期。其间,程序化交易者完成委托协议签订、程序化交易报告等事项。
关于过渡期安排,以中金所为例,对于2025年10月9日前已经从事程序化交易相关活动的期货公司会员和交易者,安排如下:
一是2026年4月8日前,期货公司会员应当与客户签订委托协议,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等事项,明确报告管理、风险控制等要求。
二是交易者应当按照规定路径,真实、准确、完整报告程序化交易信息,自2026年4月9日起,上述交易者未按照规定路径进行程序化交易报告的,不得从事程序化交易。
三是对于高频交易者、频繁发生错单等异常行为的客户,交易所可以要求期货公司会员对其用于程序化交易的技术系统进行测试,期货公司会员可以自行或者委托第三方测试机构进行测试。
五家期货交易所表示,下一步,将结合市场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持续完善程序化交易相关监管安排,及时开展培训,做好规则解读,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运行。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杨毅
编辑:段嘉希
邮箱:f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