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家卞祖善执棒山城:听重庆话长大,感恩重庆

2025-09-01 09:1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聂晶 郑宇

8月31日,在重庆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交响音乐会的彩排现场,一位精神矍铄的长者稳步走上指挥台。他是卞祖善——中国交响乐界的泰斗,中央芭蕾舞团原首席指挥,今年已近九十高龄,却依然以清晰的思维、充沛的激情,执棒肖斯塔科维奇恢宏悲壮的《C大调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

8月31日,重庆大剧院,重庆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交响音乐会排练现场。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这部写于战火中的伟大作品,不仅是反法西斯的音乐纪念碑,更与重庆这座城市,有着一段尘封已久、鲜为人知的渊源……

一段跨越八十载的重庆情缘

8月31日,重庆大剧院,卞祖善正在与乐团排练。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选择肖斯塔科维奇的《C大调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就是为了隆重纪念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谈及此次演出的曲目选择,卞祖善的语气坚定而庄重。这部创作于1941年列宁格勒保卫战期间的作品,是作曲家在炮火中写下的“宣战书”——彼时,肖斯塔科维奇白天化身消防员守护家园,夜晚便在昏暗的灯光下奋笔疾书,仅用3个多月便完成了这部史诗:9月3日写就第一乐章,9月17日完成第二乐章,9月27日敲定第三乐章,转移到后方后,又在12月27日完成第四乐章。卞祖善对年份、日子如数家珍、脱口即出。“他写的不只是个人的悲痛、苏联的苦难,更是全人类对和平的渴望、对法西斯的抗争。”

鲜为人知的是,这部经典作品与重庆有着一段跨越时空的情缘。“法西斯入侵苏联时,中国人民也正处在如火如荼的抗战中。当时重庆的中华交响乐团、重庆的音乐家们,特意联名给苏联作曲家协会写了一封信,请求他们在乐器、乐谱上给予援助。”卞祖善清晰地回忆起这段历史,眼中满是感慨,“苏联作曲家协会不仅回信,肖斯塔科维奇还亲自赠送了两本作品的总谱。可惜那时重庆的演奏条件有限,人手不足、乐器短缺,最终没能完成这部作品的中国公演,成了一大遗憾。”如今,八十载过去,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节点,卞祖善带着这部作品重返重庆舞台,正是为了弥补当年的遗憾,让这段“未竟之约”在山城圆满。

谈及这部作品对当下的意义,卞祖善格外期待年轻观众的反响:“年轻人要听到这样的交响曲,恐怕不被感动是不可能的。它的艺术感染力太强大了,能让后辈真切感受到前辈们为和平付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听着重庆话启蒙音乐路

对卞祖善而言,重庆不仅是《C大调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的“圆梦之地”,更是他音乐人生的“启蒙之乡”。“我一直感恩重庆,感谢陶行知先生。”提及与山城的缘分,老人的语气瞬间柔和下来。1946年,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创办的育才学校迁至上海,彼时年幼的卞祖善正是在这里开启了音乐之路。“育才学校的首任音乐组组长是贺绿汀先生,能进入这里学音乐,是重庆给我的机会。”他至今记得,刚进校时,学校里还有不少老师、工作人员说着一口地道的重庆话,“我就是听着重庆话成长的,重庆话里的热情、爽朗,早就刻在我心里了。”

8月31日,重庆大剧院,卞祖善接受媒体记者采访。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这份特殊的情感,让卞祖善始终关注着重庆交响乐的发展。2023年,他曾专程来到重庆,盛赞“重庆是中国交响乐的摇篮”。“1941年,中华交响乐团、国立音乐院实验管弦乐团和国立实验剧院管弦乐团,在重庆国泰大戏院举行了一场联合交响音乐会。”说起这段历史,卞祖善的记忆清晰得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当时是马思聪、郑志声、吴伯超三大指挥家轮流执棒,场面轰动一时。那时候的重庆,聚集了全国顶尖的音乐人才,为中国交响乐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已近90岁高龄,卞祖善的身影依然活跃在国内外的交响舞台上。采访中,他对数字、年份的精准记忆,对俄语名字的脱口而出(一口气说出普希金、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高尔基、契诃夫、巴甫洛夫等10多位俄苏名家),让人丝毫感受不到岁月的苍老——这份对艺术的敏锐与执着,早已融入他的生命。

相关文章推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98文章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