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全国生态日
今年的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旨在纪念该理念提出20周年
并推动全社会深化生态文明建设
百色,这座英雄的城市
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更在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中
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百色城区绿树环绕,景色宜人。(记者 周福宁 摄)
近年来,百色市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生态保护、污染防治、绿色产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组案例,看看百色如何向绿水青山要经济,打造美丽百色的“生态样板”。
中华秋沙鸭在澄碧湖上追逐。(胡鑫 黄冬莹 摄)
生态旅游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百色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让“绿色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
案例:
昔日“穷山沟”变成“桃花源”
浩坤村曾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过去,村民守着绿水青山,却只能外出找“金山银山”。2016年起,浩坤村按照以旅兴村、绿色发展思路,盘活集体资产资金,发展旅游民宿、旅游超市等项目,完善旅游产业路和特色种植园产业路,建立起以旅游产业为主、特色种植等多元化经营为辅的村集体经济产业体系,实行门票分红、物业出租、旅游民宿、旅游超市、绿色种植、合作经营等增收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2024年,浩坤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3.38万元,真正实现了“生态美、百姓富”。
浩坤村浩坤屯。(图源:凌云融媒)
数据说话
2024年,百色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2453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约258亿元。
浩坤湖景区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 让河湖更清澈
百色是珠江上游重要水源地。近年来,百色通过河长制、生态补偿机制等措施,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案例:
万顷碧波“绿”三岸
万峰湖为珠江源头的南盘江水系。2000年以来,沿岸群众大力发展网箱养鱼产业,网箱养鱼成为万峰湖沿岸群众最主要的产业。然而,随着网箱数量的不断增多,不断被污染的生态环境给沿岸和下游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2023年1月1日,《百色市万峰湖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两年多来,在桂滇黔三省(区)五县(市)的共治下,万峰湖整治成果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如今,各地根据实际,帮助转产上岸的群众转型发展。除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养殖外,隆林推进湖区产业结构调整,李果、芒果、枇杷、柑橘等亚热带水果产业链正逐步完善;西林县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发展山地特色高效产业,积极探索咖啡产业、油茶种植、养蜂等致富新路径,确保“渔民”上岸后能增收致富。目前,在万峰湖沿岸,群众吃上了“生态饭”,绿水青山正转变为金山银山。
隆林各族自治县辖区内的万峰湖全景。(记者 梁力升 摄)
数据说话:
自2021年国家公布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以来,百色市稳定保持在全国前30名,其中2021年、2022年、2024年均进入全国前10名。此外,2021—2024年,全市16个在用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均为100%。
目前,万峰湖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水质以上。
改造“绿色家底” 打造生态家园
百色市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油茶低产林改造等工程,让山更青、水更绿,书写乡村振兴的“绿色蝶变”新篇章。
案例:
点“绿”成金 油茶老林焕新机
曾经,凌云县下甲镇双达村,是一个经济基础薄弱的传统农业村。近年来,双达村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成功建成占地1.65万亩的油茶“双高”核心示范园,成为凌云油茶产业提质增效的“样板田”。其核心区2430亩经过科学改造,亩产鲜果从90公斤跃升至315公斤,让林农真切尝到了科技兴林的甜头。在此基础上,双达村还创新性地实施了“油茶+N”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将茶叶种植、油茶加工等产业有机结合,建设药材初加工厂,形成了“一村一品、多点开花”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昔日广袤的青山,如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双达村已蝶变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村。
双达村漫山遍野的油茶树、杉木林、八角林郁郁葱葱。(周俊位 摄)
数据说话:
2024年,百色已完成植树造林76.68万亩,连续12年排全区第一。全市森林面积达31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7.23%,森林活立木蓄积量达1.64亿立方米。
目前,凌云县油茶总面积达33.3万亩,覆盖8个乡(镇)91个村及1个国有林场,惠及2.63万农户。
石漠化治理的“百色经验”
百色是广西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但通过多年的努力,不仅曾经的“石头山”逐渐披上了绿装,村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案例:
石头缝里长出“摇钱树”
平果市曾是石漠化重灾区,土地贫瘠,农民收入低。近年来,探索“向石头要生存”的模式,在石山地区种植剑麻、火龙果等具有耐干旱、耐贫瘠、根系发达、保持水土等特性的植物,既治理了石漠化,又带动了产业发展。如今,曾经怪石嶙峋的荒山,从石头缝里焕发盎然生机,长出助力村民增收的“摇钱树”。
平果市太平镇火龙果种植基地。(图源:平果融媒)
数据说话:
截至2024年,百色市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5450平方公里,其中重度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81.7%。
平果市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合作开展以剑麻、火龙果种植为主的石漠化综合治理科研项目,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果化模式”及相关技术在西南60多个县推广,吸引西南八省区干部和农民群众近20万人次前往考察学习,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以“绿”为底 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百色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大力推动绿电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案例:
“大风车”转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乐业县逻沙乡全达村过去主要依靠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增加收入。随着风电场的建成投产,2024年,全达村有11个村集体获得分红近180万元。此外,村里还通过新增风车花海景观平台2座和万米景观长廊,打造网红打卡点,在扮靓乡村风貌的同时,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如今,依托风电项目,全达村风电场还打造了集科普与观光于一体的风车花海能源科普馆,村民们切实享受到了“大风车”吹来的暖意。
乐业县逻沙乡全达村风电场。(记者 唐建豪 摄)
数据说话:
目前,全市风电项目共获得建设指标91个,装机容量1169.4万千瓦,其中,建成并网12个,已开工建设项目18个。2025年1月至6月,全市发电量152.24亿千瓦时,其中,风电发电量10.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7%。
截至2024年底,中广核风电产业帮扶项目累计向乐业县63个村集体分红2315万元,平均每个村获得超过36万元的分红,分红资金优先用于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培训、重大疾病救助等,村民们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加强科技支撑 智慧农业更高效
百色利用科技手段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从传统的农耕华丽转身到智慧田园,极大地提升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案例: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在右江区四塘镇水稻育秧中心,智能温控系统的应用使得秧苗成活率突破95%,抗逆性显著增强;在澄碧湖畔的芒果园里,机械作业节省了农资成本,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提升了果实品质,亩均增收达到3000元;水产养殖基地里,通过物联网技术,单位面积产量提升了3倍,病害发生率下降了60%。此外,依托设施农业创新的“稻菜轮作”模式,反季节蔬菜抢“鲜”上市,配套冷链物流使保鲜期延长至7天,流通成本降低了40%,引入的荷兰智能温室技术实现了番茄的周年生产,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传统大棚的5倍……从传统农耕到智慧田园,智慧农业新变革让群众的生活越变越好。
百色右江区澄碧湖芒果核心示范区基地无人机智能巡护系统。(图源:右江融媒)
数据说话:
在科技赋能的浪潮中,右江区构建起完善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无人机年飞防作业面积超过万亩次,农药使用量减少了30%。同时,建成了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提升了3倍之多。百香百色区域公用品牌的溢价能力也提高了25%,供深港“菜篮子”基地更是成为了湾区餐桌上的新宠儿。
百色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水青山随处可见。(图源:百色融媒)
百色用实际行动证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未来
百色将继续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让百姓更富足!
(百色融媒 记者 阮晓宁 李燕凤 邓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