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东至“一站式”社会治理中心,积极为当地群众排忧解难;山东胶州“为民办事”工作专班,负责全市诉求办理的牵头抓总,实现了“一个平台、一套机制、一支队伍、一体评价”;湖北武汉市民热线电话接通率和按时办结率,常年保持在99%以上,群众满意率超95%……梳理多地民生实事清单,接诉即办都位列其中,不少城市的接诉即办平台,既是社情民意的汇集地,也是基层治理的最前沿。
“管用”“贴心”“效率高”,多地群众为触手可及的接诉即办拍手叫好。市民一个电话,多部门协同联动,成为这些地方政府倾听民声、解决民忧的基本操作。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这样的工作机制是以北京等城市开通12345市民服务热线作为起点的。有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北京共受理超1.5亿件市民诉求,解决率、满意率分别达到97%、97.3%。经过多年探索,北京给出了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样本。如今,“一网统管”“一口归集”在湖南、内蒙古、安徽、湖北等地快速落地,当百姓遇到愁事难事堵心事,第一时间想到通过市民热线解疑释惑、寻求帮助,这本身就是对接诉即办的认可。
为何接诉即办关注度高、点赞量高?因为“接”的是群众心中的大小事,“办”的是群众急难愁盼的诉求,传递的是政府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接诉即办“一根针”,串起基层治理“千条线”。
令人欣喜的是,从服务市民到服务企业,从跨区域通办到全周期跟踪,接诉即办覆盖面更广、针对性更强、服务内容更加丰富。一些地方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由市县负责人轮流值班牵头处置;一些市县推出“一号受理”,让群众用最简单的方式反映诉求,再整合属地资源加快承办进度;还有地方在受理平台接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模型,对关键词提取、问题分类、热点识别等重要环节进行精准辅助;一些高校借鉴接诉即办的优势,打通校长热线、学院信箱等渠道,高效响应师生诉求。
面对群众的信任和期待,接诉即办机制既要常抓不懈,又要创新方法,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畅通民意通道,倾听群众急难愁盼,让基层呼声有人管、有人问、有结果,责任全程可追溯。加强分析预判,对规律性和季节性问题提前部署、未雨绸缪;对集中反映的突发问题,高效调度各部门力量应对诉求高峰。同时,还要用足用好新技术手段,让先进算法和智能系统为基层治理赋能加分,推动民生实事落地有声。(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暴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