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发现肠息肉要切吗?这种几乎100%会癌变

2025-08-23 08:00:00

随着内镜检测设备不断进步,越来越多人检查出肠息肉,有的人认为肠息肉不过是肠道里长了“小疙瘩”,也有不少人担心会恶变。



到底什么样的肠息肉容易癌变?检查出肠息肉就要切除吗?《生命时报》结合多位专家观点,为你详细解答。


好好的肠道为什么长息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白涛表示,肠息肉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组织,像个小肉球或小蘑菇。


临床研究发现,八九成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会经过“正常黏膜—炎性细胞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的转变过程,存在低烈度的炎症是主要原因。肠道黏膜受到炎症刺激会出现损伤,如果未及时治疗,肠腔黏膜隆起就会成为肠息肉。



多数时候,肠息肉不会危害身体健康。不过,一些不良饮食习惯(常吃高脂肪、高糖食物)、不良的生活方式(吸烟、饮酒、熬夜、久坐)及家族遗传因素,都可能会促使息肉细胞突变。


以下5类人易发生肠息肉:

年龄超过50岁

随年龄增长,肠道黏膜代谢能力下降,慢性炎症和基因突变积累增加,肠息肉发生率显著升高。据统计,50岁以上人群中,约30%的人有结肠息肉;60岁以上人群中,40%~50%有结肠息肉。

饮食习惯不良者

长期摄入高脂肪、高糖、低纤维饮食的人群更易患肠息肉。高脂肪饮食会增加肠道内胆汁酸的量,刺激肠道黏膜,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则会减缓肠道蠕动,延长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


除此之外,吸烟和过量饮酒也会增加肠息肉的发生风险。

有肠癌家族史者

肠息肉具有一定遗传倾向,家族中有肠息肉或肠癌病史的人,患病风险显著增加。

代谢综合征患者

包括肥胖、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这些因素均与肠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

慢性肠病患者

长期患有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疾病人群,由于肠道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肠息肉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什么样的息肉该切


从息肉到进展期结直肠癌,时间跨度可达5~10年。最初,患者都没有症状,只能通过体检筛查发现肠息肉。如果肠息肉超过10毫米,患者可能有便秘、腹泻、腹痛、大便潜血、消瘦、贫血等症状。


陕西省肿瘤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吴凯介绍,发现息肉后,医生会根据其大小、形态、病理结果类型来决定治疗方式。


从息肉大小看

《中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治共识(2023)》建议:


  • 长径大于等于5毫米的息肉,建议内镜下切除;


  • 小于等于5毫米的非腺瘤性息肉,进展为结直肠癌可能性极低,特别是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的多发性息肉,若活检证实为非腺瘤性息肉,则无须切除;


  • 对于凹陷、扁平、锯齿状或有绒毛成分的息肉,即使小于等于5毫米,也建议切除。

从镜下形态看

边缘平坦、光滑、圆润的息肉,通常是良性,若小于等于5毫米,可以随访观察;如果外观粗糙,有凹陷、扁平、溃疡、出血或坏死、星芒状开口,恶性病变的可能性很大,一定要切除。

从病理类型看

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为非肿瘤性息肉,良性居多,其中增生性息肉最不容易恶化。


腺瘤性息肉(如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锯齿状病变、遗传性肠息肉综合征均为肿瘤性息肉,恶性居多。


  • 尽管只有约5%的腺瘤性息肉会恶变成癌,但85%~90%的结直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成。
  • 我国至少25%的男性和15%的女性,接受肠镜筛查时会发现腺瘤性息肉;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腺瘤性息肉的发病率可达40%。

因此,腺瘤性息肉不论大小都建议切除。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史的患者,息肉恶变概率几乎是100%,一旦发现应尽早切除。对于病理检查有锯齿状病变,或含有绒毛成分,高度怀疑癌变可能,一定要切除。


肠镜检查是最靠谱手段


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是发现肠息肉最靠谱的手段。建议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肠癌家族史、肥胖、高脂饮食、长期吸烟饮酒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每3~5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


多数息肉可在内镜下切除,这个过程通常不会有疼痛反应,而且恢复得也很快。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六区主任医师何晓生提醒,即使切除了,密切复查仍是防癌的最重要一环,复查时间需根据结肠镜检查的质量和结果而定。



此外,日常生活中要保持作息规律、适度运动、体重正常,多吃新鲜蔬果,少吃肥甘油腻食物,避免胃肠道慢性疾病,同时减少吸烟、饮酒或药物刺激等,以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本期编辑:邓玉

相关文章推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98文章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