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3℃贵州风”吹向成渝,看避暑文旅营销如何破圈?

2025-07-14 13:27:00

7月的成渝大地,热浪汹涌。在重庆观音桥、成都春熙路等核心商圈的巨型屏幕下,一场别样的“降温”悄然上演:梵净山的云海翻腾、黄果树的飞瀑激流、乌蒙草原的碧浪起伏,如一股清泉流淌在都市的钢筋水泥间;此外,身着民族盛装的村T模特更在光影交织中,以重庆、成都的商圈地标为“天然T台”款款而行,一场“23℃贵州风”的避暑文旅快闪,为燥热的城市心脏注入了视觉与心理的双重清凉。

形式破茧:当山水成为都市的“动态画布”

这阵风,吹得恰逢其时。

行业数据显示,成渝地区是避暑旅游的核心客源地之一。在持续高温的催逼下,传统避暑旅游目的地却陷入令人尴尬的瓶颈:千篇一律的“天然空调”“清凉氧吧”宣传语,让游客审美疲劳;单纯依赖气候资源,服务与体验同质化严重,难以构建持久吸引力。避暑经济这张牌,似乎被越打越薄。

贵州却以一次快闪行动,在喧嚣中撕开了同质化的幕布。它不再简单复述“避暑胜地”的物理属性,而是将凉意升华为可沉浸感知、可触摸体验的“舞台”。这“舞台”之上,承载着精妙构思。

在重庆解放碑的巨幕上,贵州山水不再是一张静态明信片。梵净山的云海翻涌,黄果树瀑布的水珠仿佛能溅到行人脸上,乌蒙草原的风似乎穿透屏幕吹来。这种光影技术的动态演绎,将物理距离造成的隔阂瞬间消弭,让贵州的“凉爽”可感可知,成为都市人眼前触手可及的清凉诱惑。

内容焕新:当民族自信成为T台主角

霓虹闪烁的现代都市中心,身着绚丽民族服饰的“村T”模特从容迈步。这种强烈的视觉反差,使民族文化不再是遥远村落的标签,而成为都市潮流语境下的时尚表达和自信宣言。模特们的每一步,都踩在当代审美的脉搏上,让民族元素焕发出年轻态的生命力。

贵州避暑营销跳出了传统广告的窠臼,在成渝核心商圈制造了一个沉浸式、可参与的文化艺术事件。市民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场景的体验者与内容的二次传播者。

当游客自发举起手机拍摄这场光影奇观与民族走秀,并在社交平台分享时,一次精心策划的“快闪”便裂变为持续扩散的“长尾效应”。

传播升维:从单向推销到场景共创

“凉爽不是产品,而是舞台。”这句活动核心隐喻,正指向避暑经济价值链条的根本性重构。贵州此举,将避暑经济从单纯贩卖“舒适气候”的初级阶段,推向了经营“综合体验”的新维度。

当凉爽作为“舞台”,避暑经济的核心价值便不再局限于温度计上的数字,而在于这个舞台上所能上演的丰富内容与独特体验。从资源依赖跃升为价值共创,游客不再只是气候的消费者,更是文化互动、艺术感知、情感共鸣的参与者。贵州的“山地公园省”形象,亦由此从“凉爽之地”升华为一个融山川壮美、人文璀璨与创意活力的全景式体验剧场。

“贵州的尝试,深刻触及了体验经济的核心。”一位资深文旅专家评价,“它不再满足于告诉游客‘我这里凉快’,而是通过构建极具感染力的场景,让游客由衷感知‘在这里避暑,是如此独特而美妙’。” 这种“体验温度”,远比物理温度更能俘获人心,建立持久品牌忠诚度。

贵州这股新风,无疑为全国避暑旅游目的地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破题思路。当很多常规避暑宣传还在强调气温上的清凉时,贵州已悄然转向“体验温度”的赛道。避暑经济的竞争维度,正从资源禀赋的硬实力比拼,升级为创意策划、文化表达与体验运营的软实力较量。

上游观察:

“23℃贵州风”吹过成渝,带来的不仅是一时的感官清凉,更吹动了中国避暑经济旧有范式的根基。它清晰地揭示:未来的避暑经济,必然是体验的经济、创意的经济、共情的经济。当各地文旅仍在比拼谁的温度更低时,贵州已经率先搭建起舞台——一座让凉爽成为背景,让山川、人文与创意共同演绎无限可能的全景式剧场。

避暑经济的未来,必将属于那些懂得将“凉爽”升华为独特舞台,并不断在其上演绎时代精彩剧目的远见者。当贵州的“村T”模特在都市霓虹中踏出民族自信的步伐,这场营销已然超越地理边界,为全国文旅产业吹来一股价值重构的新风。

上游新闻记者 黄菁晶

相关文章推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98文章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