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鲜”达全国餐桌,看内蒙古冷链物流的突围之路

2025-07-26 08:57:00

锡林郭勒草原的“溜达羊”在清晨才被送上冷链车,仅仅几个小时之后,这份鲜香便穿越千里云月,精准抵达杭州、深圳等地的家庭餐桌。这样的场景,对于内蒙古而言曾是天方夜谭,如今早已司空风惯。这场突破山海阻隔的味觉奔赴,正是内蒙古冷链物流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从呼伦贝尔到珠江三角洲,从锡林郭勒到洞庭湖畔,日均数万吨生鲜产品正以分秒计的速度,重构着消费者对“新鲜”的认知边界。

作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内蒙古坐拥乌珠穆沁羊、科尔沁牛、河套小麦等“金字招牌”,但长期以来受限于物流短板,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尴尬。偏远牧区收发快递往往需要奔波数百公里,运输时间长、化冻变质、退货率高等成为牧民和企业的共同痛点。为破解困局,内蒙古把加强冷链专线建设作为治本之策。截至2024年底,内蒙古的冷链运输企业已达399家,公路、铁路、航空多式联运贯通华东、华北、西南,冷链运输范围辐射全国30个省市。

冷链运输的“高速路”,离不开基础设施的“硬支撑”。近年来,内蒙古持续加大资金项目投入,全面推进“四横十二纵”综合交通主骨架建设,公路通车里程达22.27万公里,农村公路达18万公里,嘎查村通硬化路、快递进村覆盖率超过97%。密集的交通运输网将1000余个村级站点串联成网,让草原深处的“微循环”全面畅通,汽车能直接开到田间地头、草原牧场,优质产品“出不去”、消费者“买不到”的地理屏障被彻底打破,优质农产品的“出村进城”通道全面贯通。

内蒙古冷链物流的显著提速,更得益于机制创新和政策驱动的“软环境”优化。近年来,内蒙古先后出台了《冷链物流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支持农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文件,从放宽新能源冷藏车限行到布局农村“客货邮”融合站点,从支持冷链物流园区建设到培育专业化人才,构建起“政策+设施+服务”的立体支撑体系。这些举措不仅降低了冷链运输成本,更让“小快递”撬动“大市场”,真正实现“快递下乡、鲜品进城”的双向畅通。

从更宏阔的视野来分析,冷链物流的价值远不止于保鲜运输,其本质是构建区域经济共生体。内蒙古的冷链网络向西连接“一带一路”陆海新通道,向东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南对接长三角、珠三角消费市场,形成“北产南销”“西牧东送”的流通新格局。当冷链技术遇上政策红利,当交通网络遇上市场需求,草原的“鲜”能丰富全国的餐桌,而全国的“活”也能反哺草原的发展。着眼未来,随着更多“鲜链”的延伸,我们将看到一个更加包容、高效、共生的流通新时代。

当然,在成绩面前我们也必须要时刻保持清醒,内蒙古好物要想从“鲜达”迈向“鲜稳”,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偏远牧区冷链“最后一公里”仍有梗阻、小农户与冷链成本“矛盾”亟待破解、标准化与品牌建设“品质背书”尚未完善、跨区域冷链协同的“制度壁垒”仍需突破等。这些问题,需在设施下沉、成本优化、标准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唯此,方能让冷链从“运输工具”变为“产业纽带”,让农产品从“卖原料”升级为“卖品牌”,让区域经济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共赢”。

冷链物流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止于简单的“保鲜运输”,而是重构产业链、连接大市场、共享新价值。当冷链网络像草原的牧草一样扎根每一寸土地,当“草原珍馐”成为全国餐桌的“日常选项”,我们期待的不仅是一场物流革命,更是一个共生共荣的生态——草原因“鲜”而兴,城市因“鲜”而活,农牧民因“鲜”而富,消费者因“鲜”而乐。我们坚信,这场关于“新鲜”的变革,终将让“内蒙古味道”香飘更远、扎根更深!

(来源:内蒙古观察 作者:任国良 图片:物流时代周刊)

相关文章推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98文章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