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汛期天气异常
暴雨山洪频发
中国应急管理报记者采访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水旱灾害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宁
为您带来一份“避险指南”
汛期洪水灾害有哪些特点?
“今年汛期的异常天气是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多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水旱灾害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宁说,近年来我国汛期洪水灾害呈现出几个显著特点:
- 首先,时空分布不均,暴雨洪涝主要集中于南方地区,如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东南沿海,但北方如黄河、海河流域也时有发生;高发期集中在6月至8月。
- 其次,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短时强降雨频发,导致突发性洪水及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风险显著上升。
山区居民如何防御?
“山区洪水突发性强、破坏力大,防御关键在于汛前充分准备。”王宁建议:
- 山区居民在汛期来临前应加固基础设施,重点检查房屋、堤坝、排水沟的稳固性,并及时清理河道淤积物以保障排水通畅。
- 需提前储备应急物资,如沙袋、防水布、应急食品、饮用水、手电筒和急救药品等。
- 进入汛期后,务必密切关注气象预警和山洪预警信息,熟悉当地防汛预案及紧急转移路线。
- 社区协作也很重要,建立村级防汛组织、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明确避险点位置,能显著提升整体应对洪水灾害的能力。
如何识别洪水前兆?
对于如何识别洪水前兆,王宁给出关键信息。他强调,村民掌握洪水前兆对及时避险至关重要。
- 在气象层面,除关注官方发布的连续阴雨和暴雨预警外,需留意“山戴帽”现象——即山顶被浓密乌云笼罩且长时间不散,这常预示着强降雨即将来临。
- 水文方面,应密切观察河道细微变化,若原本清澈的溪流突然变浑浊并夹杂枯枝败叶,即使水位尚未明显上涨,也可能是上游已暴发山洪的信号;一旦察觉河流水位急速抬升,必须立即撤离至岸上高地,切勿在河心浅滩滞留。
- 地质异常同样需高度警惕,如发现山体出现裂缝、岩石松动、泥土滑落,或夜间听到山体内部传来“咔嚓”异响,应毫不犹豫迅速转移。
- 此外,动物异常逃窜、泉水突然干涸等征兆出现时,也需立即提高警惕并采取行动。
城市居民暴雨内涝避险指南
城市居民在暴雨内涝中面临诸多风险。“城市内涝防治既要依靠‘硬工程’的改善,更要建立‘预警—响应—避险’的全链条机制。”王宁提醒居民要学会看懂预警信息,“当气象部门发布暴雨橙色预警时,意味着未来3小时内本地将出现50毫米以上降雨,或者已出现50毫米以上降雨且持续不止。此时应避免前往地下车库、地铁低洼段等危险区域。”
针对车辆避险,他特别强调:“切勿盲目驶入积水路段,当积水深度超过60厘米时,车辆可能熄火或漂浮,涉水行驶将极为危险。”
在居家防范方面,王宁建议:
- 暴雨期间需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提前将车辆停放至地势较高处,同时将贵重物品转移至室内高处;
- 及时关闭家中电源,避免接触积水中的电线或电气设备;
- 皮肤尽量不接触积水,必要时需穿戴防水靴和手套,事后需对接触部位及时消毒。
- 此外,日常应积极参与社区防汛演练,储备应急物资,并熟悉周边避险点位置及路线。
露营爱好者必看
“三不选、一警惕、优选高地”原则
随着野外露营的兴起,山区或河谷地带的露营安全问题亦不容忽视。“扎寨露营时,尤其要警惕山洪风险。”王宁给出了露营选址的“黄金原则”:三不选、一警惕、优选高地。
- “三不选”即不选河床或干涸河道,此类区域是洪水冲击的首要区域;不选峡谷出口或喇叭口地形,此类地形易形成洪水汇聚加速区;不选陡坡下方,因其是滑坡、泥石流的高风险区域。
- “一警惕”是指需警惕无草坡面或树木倒伏区域,这些迹象可能表明该地带曾受洪水冲击。
至于“优选高地”,王宁指出,应选择距河道垂直高度超过10米、坡度小于15度的平整区域,例如森林边缘的台地。
“露营期间需密切关注灾害前兆。”王宁进一步提醒:
- 若发现河水突然变浑、漂浮物增多,应立即向高地转移;若观察到上游乌云密布、雷声沉闷,需在10分钟内完成撤离;
- 若听到远处传来类似火车轰鸣的异响,需立即弃物逃生,且切勿沿河道方向奔跑。
此外,他建议做好应急准备:保持手机通信畅通,有条件时可配备卫星电话;扎营前需规划撤离路线,并通过模拟练习确保能在10分钟内抵达安全高地,路线应垂直于河道向两侧山坡延伸,同时避开滚石频发区域。
天灾无情
但准备充分可以最大程度避免伤亡
转发这份指南给身边的人
多一分准备 多一分安全!
丨来源:中国应急管理
丨编辑:张英
丨校读:张婧玉
丨审核:韩舒杨